环保频道

碧水蓝天绿满城 共建共享美丽石家庄

2020年08月11日 17:21:01 星期二

国新办发布会传递清晰信号: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方向愈发清晰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5-09-30 06:52:26 来源:中国环境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集中回应了社会各界关切。一个清晰的信号是: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正成为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力量。这不仅关乎如何完成既定目标,更关乎中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主动权。

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绿色化” :发展逻辑的改变

过去,环保更多是以“末端治理”为主,企业在生产完成后增加治污设施,以满足排放标准。但这种模式往往意味着高成本、低效率。

生态环境部在此次发布会上提到,近年来,我国推动形成了“全链条治理”思路,强调在生产全过程嵌入绿色技术。以钢铁行业为例,短流程电炉炼钢、焦炉煤气深度脱硫等工艺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既降低了碳排放,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纺织行业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这项技术解决了传统印染“高耗水、高污染”的难题,让绿色转型与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了统一。

这种变化背后,是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环境治理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提供“可行性”,金融创新提供“可持续性”

“十四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已汇聚5000余项成果,涵盖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领域。

在地方层面,实践案例也在不断涌现,如河北、江苏等地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浙江、广东布局近零碳园区,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区域低碳化;再到青海、甘肃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推动新能源与储能耦合发展,为全国提供清洁电力等。这些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绿色产业转型的“通用技术底座”。

那么,技术突破如何落地?资金是关键。

生态环境部在发布会上透露,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项目正在加快落地,已有上百个项目获批,金融机构授信规模超过2000亿元。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正在形成互相强化的良性循环。

换句话说,科技创新提供“可行性”,金融创新提供“可持续性”。两者结合,才能让绿色项目从“试点”走向“大规模推广”。

标准倒逼:用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应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体系在绿色转型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倒逼作用。

发布会上提到,生态环境部门完成了32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以环境标准提升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更新,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十四五”以来,共有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传统产业展现了新面貌、焕发了新活力。

这些案例说明,制度设计能够通过设立技术门槛,推动产业加速升级。

同时,这不仅关乎国内绿色转型,也直接关系到国际竞争。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施在即,产品碳足迹管理正在成为新课题。建立统一的核算体系和国际互认机制,将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方向愈发清晰:一是数字化赋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精准监管中的应用,实现全过程智能化治理;二是重点行业突破: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排放行业仍是减排重点,需依靠工艺技术的革命实现跨越式进步;三是消费端转型:新能源汽车普及、电气化进程加快,将持续扩大清洁电力需求,为绿色供给创造更大市场空间。

正如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积极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在全球绿色竞争加速演进的今天,中国能否抓住绿色技术革命的机遇,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质量与国际话语权。

10年前,《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新征程。10年后,中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绿色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中国将不断释放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编辑: 贾聪     责任编辑:尚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