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频道

碧水蓝天绿满城 共建共享美丽石家庄

2020年08月11日 17:21:01 星期二

一幅画卷,三份答卷:京津冀“绿三角”协同发展显成效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5-09-26 06:58:19 来源:中国环境

如果把京津冀的绿色发展图景比作一幅壮丽的画卷,那么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正是画中最亮眼的“绿三角”。一边是“未来之城”在蓝绿交织中铺展生态底色,一边是“千年大计”在白洋淀畔书写绿色典范,还有一边是“中新合作”在盐碱地上筑起宜居梦想。这三片蓬勃生长的“绿”,正在京津冀大地上美美与共、交相辉映。

近日,在2025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上,来自这三地的代表齐聚大运河畔,分享了各自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实践与成果,也为区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

北京城市副中心:六大维度构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今年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规划建设第十年。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郑皓介绍,副中心紧紧围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生态和绿色生活六大领域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在绿色建筑方面,副中心实现了“两个百分之百”的突破: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标准,新建居住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及以上标准。

据悉,截至目前,副中心超低能耗建筑累计实施面积已超过5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三星建材100%应用。“我们所在的大运河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等三大文化设施,通过多维度的节能降碳设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2万吨。”郑皓举例说。

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同样成效显著。副中心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集中建设区路网密度增长22%,首末站均在副中心的公交路线新能源车辆配备率达100%。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全国首个绿色三星站城一体枢纽。600公里的绿道串联起大运河、城市绿心等生态节点,“骑行+步行”的慢行方式已成为通勤新时尚。

在绿色能源领域,行政办公区实现100%绿电供应,环球度假区成为全国首家全绿电运营的超大型主题公园,城市副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26.4%。

在生态建设方面,PM2.5年均浓度历史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4%,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

雄安新区:九大典范打造绿色发展城市样板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表示,新区围绕“九大典范”推进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建设,形成了具有雄安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模式。

生态建设方面,“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由设立前的11%大幅提升至35%,实现了“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生态目标。于国义特别提到:“通过实施'五个一体化'和'五大工程',清淤2700多万立方米,白洋淀水质连年稳定在Ⅲ类标准,野生鸟类达到296种,较设立前增加90种。”

在绿色建筑领域,雄安新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以上标准,新建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11个绿色建筑试点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100%,打造了17个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贤溪社区入选国家完整社区建设方案,全国首个国标零碳园区在雄安授牌。

绿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以中国星网为龙头,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四大体系加快构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为基础发展人工智能;国能集团、国电投等能源企业齐聚雄安,六大产业集聚区正在成型,单位GDP碳排放下降22.35%。

中新天津生态城:17年实践让盐碱地上崛起生态新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孙晓峰回顾了生态城17年来的绿色发展历程。这个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从2008年的盐碱地起步,已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

“建设之初,我们先对区内2.6平方公里污水库进行彻底治理,如今已变成美丽的净湖景区。”孙晓峰介绍说,生态城去年开始实行全域绿电运行,本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在垃圾处理方面,建成了全球面积最大的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21万居民通过垃圾分类累计获得积分奖励500万元。

生态城在绿色技术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孙晓峰特别展示了生态城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我们从最初需要占用10平米机房的系统,迭代开发出像快递柜一样的一体化室外机组,彻底解决了热水不热等问题。”目前,生态城已建成26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其中50%达到三星级标准。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生态城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10月新成立的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一级总部落户于此。以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为龙头,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今年GDP和规上工业指标有望突破300亿元。

“在国际合作方面,生态城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地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绿色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孙晓峰说。

三地代表一致表示,京津冀“绿三角”将继续深化协同,通过优势互补、经验共享,进一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联防联治,为全国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编辑: 贾聪     责任编辑:尚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