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频道

碧水蓝天绿满城 共建共享美丽石家庄

2020年08月11日 17:21:01 星期二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支撑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5-04-17 06:51:25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 年)》,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提出,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乡村”。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命题,良好生态不仅是破解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

以绿色发展理念,绘乡村振兴画卷。乡村生态振兴的本质在于将 “绿水青山” 转化为 “金山银山”,这就需要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嵌入乡村发展全链条,构建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生态乡村。一方面定期开展生态文明主题讲座,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生态保护知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诸多益处。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等渠道,持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村民从思想上重视生态保护,自觉将其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的生态资源,如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特色地貌等进行价值量化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为生态产品定价提供科学依据,方便其进入市场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在生态保护中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在生态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明确农村土地、山林、水域等生态资源的产权归属,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流转和有效利用。

借绿色科技之力,育农业新质产能。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是破解传统农业资源消耗高、生态效率低等瓶颈的关键措施,能够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乡村经济与乡村生态的双重效益提升。建立乡村生态数字治理平台,整合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海量生态数据展开深入分析,为生态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绿色科技研发与推广,加大对农业绿色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如精准农业技术、绿色农药与肥料研发等项目。搭建农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进程。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民对绿色科技的认知与应用能力。

筑绿色低碳链条,燃乡村生态引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科技创新驱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化、集约化转型。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绿色低碳产业。在山区,可以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生态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并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森林康养、登山徒步等项目。在平原地区,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绿色化改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此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绿色基建,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设施等,完善乡村生态产业链。

培乡村文化沃壤,绽生态振兴繁花。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乡村生态文化,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依托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如传统的轮作、间作、休耕等农耕方式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传统农耕技艺展示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同时,加强对村民的生态文化教育,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等良好习惯。在乡村建设中,注重保留乡土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将生态文化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编辑: 贾聪     责任编辑:尚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