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频道

碧水蓝天绿满城 共建共享美丽石家庄

2020年08月11日 17:21:01 星期二

在世界粮食日,一起来聊聊农业减排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5-10-17 06:57:56 来源:中国环境APP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粮食是生命,是文化,更是基本人权。”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日前举行的世界粮食论坛上说道。

然而,全球粮食系统压力日益严峻的同时,农业生产本身又通过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加剧着威胁粮食安全的气候危机。能否有效控制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已成为实现全球温控目标、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农业非二气体减排刻不容缓

“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气候危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指出,在全球已识别的八大气候风险中,干旱导致的粮食安全危机对人口大国尤为严峻。

不同于能源和工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二氧化碳,农业领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以下简称非二气体)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农业是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人为甲烷排放和超80%的氧化亚氮排放。

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韧性农食系统高级总监Jennifer Chow补充道,科学数据表明,甲烷在其存续初期的20年内,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而氧化亚氮百年尺度全球增温潜势更是二氧化碳的273倍。

更让人担忧的是,非二气体当前减排进度严重滞后。根据联合国环境发展署《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农业非二气体排放量在2010-2030年间将增长15%—40%,并将成为气候行动关注的焦点。

我国宣布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也印证了这一点。“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将比峰值下降7%-10%。这里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毫无疑问包括了非二氧化碳气体。”徐华清进一步说明,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要在2035年前削减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这约等于目前日本一个国家的年排放量。

而在我国,农业领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占比分别达到40%和45%。在这样宏大的减排目标下,农业非二气体的管控,已经从“可选动作”变为“必答题”。

从稻田、牧场到农田,减排有哪些创新解法?

水稻生产是全球粮食系统的支柱。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 Yvonne Pinto介绍,水稻养活了40亿人,但同时,水稻生产系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贡献了全球12%的甲烷排放,还消耗了30%的淡水。

不过,针对水稻生产减排,已有不少有效措施,节水灌溉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周期性排干稻田,可以打破甲烷菌的厌氧环境,大幅减少甲烷生成。可持续稻米平台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秘书处成员Natjaree举例说,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推广“交替干湿灌溉”与机械化直接播种等技术后,不仅实现了甲烷减排30%至50%,还节省了20%至50%的灌溉用水。除此之外,精准施肥、秸秆资源化利用以及培育抗旱、高产的新品种,都能助力水稻的低碳生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董晓霞介绍,在畜禽养殖领域,甲烷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目前,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显著提升,在畜牧业大省河北,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84%。同时,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不仅减少了粪便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蔚则从动物营养学角度切入,她带领的团队研发的饲料添加剂,能将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削减高达40%。但她强调,“单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从饲料供应商、养殖场到终端品牌的全产业链协作,让减排与生产效率提升同步进行。

氧化亚氮减排的主战场在农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卫峰分享了在吉林梨树和河北曲周的实践案例,通过集成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在显著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氮肥用量。他认为,减排的成功在于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当减肥同时还能增产增收时,农户就会自觉参与进来。

技术落地,需要政策、金融与合作同向发力

技术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各方的协同支持。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韧性农业食品系统高级总监Jennifer指出,与农民沟通需要找到共赢的切入点。“不能一到农场就谈甲烷减排,那样肯定会让农民失去兴趣。开展工作必须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他们最关心的是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尚宾对此也有相同看法。“我调查了上千家农场,农民第一个问题永远是‘我挣不挣钱?’第二个是‘为什么我必须做?’”因此,他倡导推动“生态农场”建设,将分散的政策和技术整合起来,让农场主体在提升环境绩效的同时,也能获得市场认可和金融支持。

显然,构建一个让所有参与者,尤其是农民能从中受益的政策与市场环境,是技术落地的关键。

从金融视角来看,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提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理论。“‘胡萝卜’比如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企业如果实现甲烷减排目标,贷款利率就能下降,形成‘好人有好报’的机制。‘大棒’则是投资者可以通过沟通,促使上市公司披露并关注自身的甲烷排放风险。”不过,他也指出,当前金融界对农业甲烷问题大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务之急是提升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国际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层面,企业界的自律与联盟行动正在加速,由美国环保协会参与发起的“乳业甲烷行动联盟”,已有11家全球乳业巨头加入,部分企业还首次公布了甲烷减排计划,联盟发布的一系列技术指南,也在为企业设定目标、采取行动提供路线图。

全球磷研究所所长Mamou认为,南南合作对应对全球共同的粮食与气候挑战至关重要,中国在低排放农业、数字农业方面的创新经验,能给非洲带来启发,将这些经验与非洲的资源和实践需求结合,对全球南方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农业未来

尽管如今农业减排的技术和政策工具越来越丰富,但前行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首要的挑战就是数据的精准与可信。王蔚指出,可信取决于可测。在农业甲烷减排中,建立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是金融介入和政策制定的前提。随着近红外传感器、AI等数字化监测技术的成熟,实时测算排放强度已成为可能,这将把减排收益与生产力提升真正统一起来。

其次,小农户的包容性是确保农业公正转型的核心。国际生物多样性联盟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高级科学家Issa指出,非洲有不少成熟的减排技术,如微施肥、覆盖作物等,但这些技术的采纳率一直很低,核心问题就在于小农户难以负担,且缺乏完善的支持体系。

最后,科学研究的长期支撑是一切行动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澍强调:“从精准的排放因子现场实测,到复杂的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再到健康与气候效应的综合评估,要是没有坚实的科学数据,所有政策和行动都像在沙地上盖楼,难以稳固。”

值得欣慰的是,农业减排的成效已在具体生产实践中逐渐显现。无论是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还是饲料改良与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些措施的核心都是在保障生产的同时,切实降低环境负担。

如今,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挑战正协同推进,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农业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

编辑: 贾聪     责任编辑:尚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