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频道

碧水蓝天绿满城 共建共享美丽石家庄

2020年08月11日 17:21:01 星期二

人民日报今日头版头条:河北着力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4-08-12 06:54:35 来源:人民日报

数千照片,背景从灰霾笼罩到碧空如洗。摄影爱好者杨元杰多年拍摄邯郸峰峰矿区,“天空日记”记录蓝天之增;

一片沙丘,因绿色屏障阻断风沙,草长树生。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林场场长杨福贵在张家口黄羊滩种树20多年,见证沙海到林海的生态变迁;

候鸟翩跹,绿色生态之城在雄安新区悄然崛起。白洋淀“常驻”野生鸟类增至280多种,“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

…………

行走燕赵大地,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北考察,强调“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河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10年来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7.6%

不见烟尘、没有异味,绿树成荫、花草茂盛。这里是邢台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钢厂变景区,来之不易。以前,因为环保治理水平不满足A级标准,德龙钢铁没少被限产。

痛定思痛,投入40亿元,100多个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上马。德龙钢铁成为河北第一家环保绩效A级长流程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不仅实现一氧化碳达标排放,而且30%以上的烟气可以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3万吨。

河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是造成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河北钢铁冶炼企业从2011年的123家减至目前的39家,炼钢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减至1.9亿多吨,高附加值钢材产品持续增长。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对钢铁等50个重点行业实施绩效评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如今,河北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已达39家。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2023年,河北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超过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河北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0%。

产业结构在调整,能源结构也在优化。随着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河北初步构建起光伏、风电、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河北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93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约63%,装机规模及占比均居全国前列。

多措并举,河北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23年,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38.6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7.6%。

植绿护绿,点绿成金,“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2414万亩

石头山上能种树?

科学选种、反复试验、总结技术规范……树苗在土壤薄层扎下根来,新时代塞罕坝人称之为“攻坚造林”。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完成攻坚造林10.5万亩。

走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树龄、树种的树木共生,乔灌草等植物高低错落。“相比单一树种,这样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抗灾害、病害能力强,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多。”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表示,过去追求“绿起来”,现在追求扩面增绿与提质增效相结合。

河北不止一个塞罕坝。

弘扬塞罕坝精神,河北持续在张家口、承德实施“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等大型生态林场建设项目。

曾经的沙地变成林海,干涸多年的河道清水汩汩……与上世纪末相比,张家口市塞北林场、丰宁千松坝林场、御道口林场三个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8.1%,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效遏制。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千松坝林场场长何树臣说,千松坝这片人工森林,距离北京近,是护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原荒山。

植绿护绿,还要点绿成金。“没想到守着林子就能赚钱,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我们村7500多亩林地已有收益37万多元。”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二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于万军说。

“十四五”以来,河北累计完成营造林2414万亩,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

系统治理,解决污染,也解决“口渴”

白洋淀北部的烧车淀,淀泊辽阔,荷香扑面。很难想象,这片水面曾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过去,一些人围堤围埝搞养殖,只算小账,亏了大账。”白洋淀淀边村的村民张洁说。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近年来,白洋淀上下游一体化实施清淤疏浚、堤埝拆除、百淀连通,2019年以来共清除污染底泥1190余万立方米,拆除围堤围埝200多公里。

当地村民讲:水系通了,旅游火了,收入比过去搞养殖多了;当地干部讲:水系通了,思想也通了,要算好长远账。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水里的问题岸上治。2023年,河北完成白洋淀流域740多家涉水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复核,530多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科学管护,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天空地淀一体化”监测管护。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化验室负责人张冬生打开远程遥控视频画面——一艘黄色无人船如潜水艇一般在白洋淀水下行进,执行监测任务。“这款多功能船,能捕捉水下排污暗管,还能监测、实时上传氨氮、总磷等12项指标。”

解决污染,也要解决“口渴”。河北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科学调水补水,增厚生态之基。据统计,近年来河北共向96条河道补水256亿立方米,形成最大有水河长4000多公里、水面面积200多平方公里。通过“节引调补蓄管”,河北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2023年,全省地下水开采量与2014年相比减少47.2%,占总用水量比例由73.7%降至40.2%,基本实现采补平衡。

今年上半年,河北84%以上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河北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有力生态支撑。”河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人民日报记者 万秀斌 张腾扬)

编辑: 贾聪     责任编辑:尚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