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5-11-19 07:01:37 来源:中国环境APP
初冬的太行山,色彩依旧浓烈。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层林尽染的山野间,游客或漫步,或采摘,沉浸于生态之美。而不远处,新近开街的“抗大1940”文化街区里,人们品尝美食、体验文创,在红色氛围中感受别样生机。
这是记者近日随“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前南峪看到的一幕。这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诠释着前南峪的今天。它早已超越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个单一标签,向太行山“最富、最美”的地方进阶。
生态筑基,从荒山秃岭到宜居宜游
历史上,前南峪吃过生态环境恶劣的“大亏”——山上无树,水土难保。“1963年8月,一场洪水席卷前南峪,340亩耕地被毁,13人遇难。”前南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天林回忆道,这场灾难也开启了前南峪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态修复征程。
8000多亩山场全部披绿,植被覆盖率高达94.6%,以前南峪村为代表的“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经济沟治理模式被确定为小流域治理国家标准:这是前南峪人用半个多世纪奋斗赢得的“绿色家底”。
如今,登上观景台,满目苍翠令人难以想象几十年前的荒山秃岭。但这里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已超越了“植树造林”的单一维度,一场涵盖生态管护、人居环境、民生福祉的全面升级,正推动这个太行山村实现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再到“优起来”的深刻变革。
前南峪村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活条件优越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沿着主街道走进前南峪村,记者看到村内路面全部实现硬化、街道整齐划一,一排排连体别墅坐落两旁。
郭天林介绍说,村里现在超98%的村民已经住上了二层连体别墅,舒适美观;村内和景区安排12名专职人员、配备垃圾清运车和太阳能扫地车等设备,专职负责环境卫生;建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生活污水经过治理后实现再利用;穿村而过的小河,水质清澈见底,成为小桥流水的秀美景观。
为了保护蓝天碧水,前南峪村还投资386万元建起邢台市山区第一座秸秆气化站,开发出清洁型新能源,实施集中供气工程,实现了“两人烧火,全村做饭取暖”。秸秆燃气不排放烟雾和粉尘,既避免了柴草乱堆乱放,又节约了村民生活费用,还保护了林木资源,改变了村民烟熏火燎烧火做饭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从植绿荒山到系统治污,从改善村貌到赋能生活,前南峪的生态之路走得坚定而深远。

前南峪村山场俯瞰图。
绿色产业,从林木葱茏到物阜民丰
山要绿,人要富,不能守着青山过穷日子。前南峪以“农业起步、林果致富,以农促工、以工哺农”为路径,大力发展沟域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融合之路。
前南峪种植板栗历史悠久,全村板栗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树木20余万棵,其中树龄300年以上的原生板栗树就有2000多棵,因其未经嫁接,果肉香甜糯软,品质独特。
“当时板栗产量低、品质不高,我们就请来技术专家推行科学管理,第二年每棵树增产超36斤,全村增收近70万元。”郭天林介绍。
此后,前南峪大力与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引进150多名专家,成功种植樱桃、葡萄、软枣猕猴桃等高附加值品种,建成了以板栗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如今,全村林果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
发展生态经济,围绕林果深加工,前南峪先后建起了果品加工厂及冷藏库,延长产业链,开发即食板栗仁、苹果脆片等产品,让农产品价值倍增。同时,以注册“前南峪”商标为切入点,推动干鲜果品与蜂蜜、韭菜花、香菇等农特产品“组团”走出山沟。
今天,前南峪的绿色效益正不断外溢,带动周边村镇共享生态红利。
“全镇51个行政村,村村重生态,17万亩山场全部披绿,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信都区浆水镇人大副主席刘朝英介绍说,浆水镇拥有2万亩苹果种植基地,年产量达5.57万吨。浆水苹果产自太行山最绿的区域,产地环境好,产品品质好,近年来也受益前南峪,打开了销路。
“浆水苹果品质好,是我们这儿的特产。来前南峪的游客,走的时候都会带上一点。我这个小摊位,一天能卖出去10多箱苹果,能卖500元左右,自家种的这点苹果在家门口就能卖完。”来自浆水镇水门村的果农李双玲对自家苹果的品质很有信心。

浆水镇水门村果农李双玲正在售卖自家产浆水苹果。
红绿融合,从历史基因到发展新篇
前南峪不仅绿意盎然,还深植红色基因。1940年至1943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迁驻于此,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敌后办学中培养了8700余名军政干部,铸就了深厚的革命传统。
依托深厚的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前南峪打造了总面积118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生态观光旅游区。游客既可参观抗大陈列馆、校部旧址,感悟红色精神,也可体验丛林穿越、生态采摘等亲子项目,感受自然之美。来自石家庄的中学生王怡涵在研学后感慨:“在这里既接受了革命教育,感悟了抗大精神,又领略了太行山的生态魅力。”
为提升旅游体验,2025年,前南峪村又打造了“抗大1940”文化街区,以抗战时期老街为蓝本,融合美食、文创、特产等业态,推出“穿抗大校服、走抗大路”等沉浸式项目。自今年8月开放以来,街区人气持续升温,成为前南峪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红绿融合不仅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生,更让群众生活“红火”起来。2025年,前南峪预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收入超1800万元。浆水苹果、板栗等农特产品借势出山,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收。
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现在的前南峪,全村总收入达1.88亿元,人均收入达18800元。这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正朝着“最美、最富”的目标稳步迈进。

图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前南峪村一角。
编辑: 贾聪 责任编辑:尚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