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2025-08-20 06:32:56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天鹅在滹沱河里自由觅食嬉戏,城市生态之美油然而生。 记者 张晓峰 摄
在子龙大桥东侧的滹沱河段,水鸟在河面捕食、嬉戏。 通讯员 贾 佳 摄
白琵鹭在滹沱河嬉戏觅食。 记者 张 震 摄
在石家庄,有一种独特的“邻里关系”正在悄然升温——主角不是街坊邻里,而是人与鸟。
你看,街头巷尾里,麻雀的啁啾驱散了单调的喧嚣,公园的枝头常有羽翼轻展,河畔的水面时见倒影成双,越来越多的鸟儿,正以“邻居”之名,融入城市的晨昏。
这份人鸟相和的诗意,从何而来?记者走进居民小区、探访城市公园、漫步河流两岸,尝试从城市生态变迁中寻找这份和谐背后的答案。
居民区里常有惊喜
“以前小区里只有麻雀,现在连戴胜、斑鸠都常见,早上推开窗就能听见各种鸟叫,感觉生活都有了生机。”家住长安区亚龙花园小区的市民田亚楠说。
居民王大爷最喜欢在小区广场遛弯儿,他发现这几年小区鸟的种类明显多了:“春天有燕子筑巢,秋天有迁徙的小鸟落脚,孩子们常围着看,知道了不少鸟的名字。”
如今,在石家庄的众多小区里,这样的感受越来越普遍,鸟类正以更亲密的姿态融入居民生活。
随着城市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小区绿化成为吸引鸟类的重要因素。许多新建小区在规划时便注重绿植搭配,既有高大的乔木提供栖息之所,也有低矮的灌木和花草提供食物来源。老旧小区改造中,也纷纷增加绿化面积,补种乡土树种,为鸟类营造了适宜的生存空间。
环境不断改善,人与鸟的默契也悄然生长,市民对鸟类的友好态度让这些“邻居”更加安心。
“现在大家都知道要保护鸟儿,没人会去掏鸟窝、打鸟,有时候看到受伤的小鸟,还会主动保护救助。”市民赵心悦说。这种人与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让小区成为鸟类栖息的“安全港湾”,形成了人鸟共处的和谐画面。
公园绿地添鲜活风景
城市公园作为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也是鸟类栖息的乐园。
晨练的老人伴着鸟鸣打太极,遛娃的家长指着枝头的鸟儿教孩子认名字,举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蹲在草地上等待“鸟邻居”出镜……如今的公园,人与鸟的互动成为鲜活的风景。
这背后,是石家庄市近年来持续发力,通过扩大绿量、优化生态环境,让公园成了吸引鸟类的“强磁场”。
近几年来,石家庄市新建公园、游园388座,新增城市绿地2142公顷,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今年,口袋公园建设列入民生实事,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小型绿地,虽面积不大,却以丰富的植被为鸟类提供了更多栖息点。在城市外围,百公里环城绿道将太平河、滹沱河等沿线公园绿地串珠成链,不仅方便了市民,也为鸟类迁徙开辟了“绿色通道”。
各公园在生态设计上的巧思,让鸟类有了更适宜的家园。
石津灌渠文化公园内,多样的植物不仅构成如画风景,更成为鸟类的“食堂”和“家园”,除了常见鸟类,极北柳莺、红尾伯劳等珍稀鸟类也在此栖息;西环公园的景观湖中,生态岛屿上的银白杨、构树等乡土树种郁郁葱葱,吸引戴胜鸟、野鸭子等安家……
此外,349株古树名木得到挂牌保护,953处草坪和856处林下空间开放共享,这些举措不仅让市民更好地享受绿地,也为鸟类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环境。
水清岸绿显生态活力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随着石家庄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清澈的水面、繁茂的植被不仅扮靓了城市,更成为鸟类觅食栖息的乐园,为市民带来了与自然亲近的生动场景。
夏日午后,站在泊水公园廊桥栈道上眺望,复兴大街泊水桥如飞虹挂空,环城水系水面宽阔、河水清澈,成群的野鸭在河面上穿梭,时而潜入水中觅食,时而跃出水面飞翔。
环城水系将城市多个水域连接起来,形成了连贯的生态廊道,为鸟类迁徙和栖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每周都沿环城绿道骑行,一路沿着水系走,总能看到各种鸟在水面嬉戏。”骑行爱好者王珊说,环城水系沿线的草木越来越茂盛,鸟儿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了骑行路上动人的风景。
在滹沱河城区段,随着景观提升工程的推进,这里不仅“步步皆景、处处见绿”,生物多样性也大幅提升。观测数据显示,滹沱河生态区(城区段)的鸟类较修复前增加近40种,每年候鸟迁徙季停驻数量超百万只,成为重要的候鸟中转站。
无论是人口稠密的居住小区,还是优雅别致的城市公园,或者野趣盎然的郊野空间,越来越多的“鸟邻居”选择在这里栖息,这正是石家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体现。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鸟类融入城市生活,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与自然的亲近中感受美好与安宁。(记者 王 宠)
编辑: 贾聪